一根網線打通鄉村振興路

德興市新崗山鎮體泉村從小山村變身“江西電商第一村”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     |    日期:  2025年08月22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村民在分揀快遞(圖/徐雯)

“在家門口做事,既能照顧老人孩子,又能掙錢,比外出打工踏實。”德興市新崗山鎮西坑村村民汪大姐一邊忙著手里的活,一邊笑著對記者說。

近日,記者走進德興市新崗山鎮體泉村齊氏布藝的生產車間,縫紉機“噠噠”作響,數碼噴印機勻速運轉,20余名工人正在有條不紊地裁剪、縫制、包裝各式門簾。這片繁忙景象,講述著一個普通山村靠電商逆襲的故事。

2015年之前,體泉村還是贛東北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絕大多數青壯年選擇外出務工。如今,這個有2800余人的村莊,開出了700多家淘寶網店、800多家拼多多店鋪,2018年網上成交額達1.863億元,在江西省“電商村”中排名第一。2024年,該村電商銷售額達2.5億元。

昔日“小作坊”帶全村人就業

“當時腳受傷了,重活干不了,只能盯著電腦琢磨出路。”齊慧東的創業起點帶著一絲無奈。16年前,一場意外讓他腿部落下殘疾,家里還背上了不少的債務,可他骨子里有股不服輸的勁兒。他在浙江一家布藝油印企業打工時接觸到電商,被電商平臺的方便快捷所震撼,讓他萌生了回鄉創業的念頭。

2016年,齊慧東與同村的齊華華、齊旺金共同籌資建起屬于自己的第一個“小作坊”,在淘寶上賣布藝門簾。第一筆訂單,他聊了十幾分鐘,最終成交800元,凈利潤達500元,這讓他看到了希望。

創業初期的艱難遠超預期:沒有正規廠房;發快遞要根據規定時間拉到德興市的快遞點;訂單多的時候,幾個人要通宵趕工……

轉機出現在村“兩委”換屆后。新班子向上級爭取政策與資金支持,最終在九都工業園區的邊角區域建了4棟標準廠房,并推出免三年租金、協調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齊慧東的小工廠成為第一批入駐企業。僅一年時間,他的加工廠銷售額就突破600萬元,不僅還清了債務,還開始穩步盈利。

“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做這個。”體泉村黨支部副書記齊敏說,以前村里留守婦女多,男勞力大多外出務工。如今,家門口的工廠解決了就業難題,村民不再需要背井離鄉。

“每個月工資準時到賬,心里特別踏實。”西坑村的汪大姐是今年才來到齊氏布藝做縫紉女工的。從前,她是圍著灶臺轉的留守婦女,整日操心著家里的老人孩子;如今,在家門口的車間里踩起縫紉機,既能靠手藝掙錢,又能隨時照應家里,日子過得充實又安穩。

不僅如此,受齊慧東影響,不少在外打工、創業的年輕人陸續回村,開辦起家庭式加工廠。他們效仿齊慧東的創業模式,生產門簾,上網銷售。農村成本低,勞動力充裕,加之門簾生產工藝相對簡單,家庭小作坊模式迅速生根發芽。

如今的體泉村,像齊慧東這樣年銷售額近3000萬元的企業有4家,千萬元級別的有十幾家,全村具備規模化的布藝加工廠有20多家,這個行業帶動了全村上千人就業。

產業鏈延伸破解發展瓶頸

每天傍晚,體泉村物流點都會準時響起貨車引擎聲,日均發件量穩定在2萬至3萬單。快遞員幾乎都是本村或鄰村的老年人。他們將打包好的門簾、桌布、定制窗簾一一裝車。

“以前必須趕在16時30分將貨送到德興市區發出,現在村里有了物流點,17時30分掃描發貨就行,不用再擔心因為延遲發貨被平臺罰款。”齊慧東說,村里幾家企業聯合建起物流點后,不僅提升了發貨效率,更是將運輸成本降低約40%。

產業規模擴大的同時,村民們還摸索出一套“自給自足、降本增效”的生存智慧。

他們從浙江采購布料,本地加工成門簾、圍裙等20多種布藝產品;為降低成本,自建氣泡袋廠、伸縮桿廠。

“一個快遞包裝成本從1元降到5毛,一年就能省幾十萬元。”齊慧東算起細賬。

此外,產品矩陣也在不斷拓展。從單一門簾,到夏季暢銷的冰豆豆涼席、免安裝伸縮桿,再到中式裝修青睞的竹簾,體泉村在全國門簾布藝市場占據70%以上份額。

“客戶需要什么,我們就做什么。”齊慧東說。

這個曾經靠800元訂單點燃希望的小山村,正帶著電商時代的經驗與韌性,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繼續前行。正如工廠墻上那句標語:“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簡單樸素,卻道出了最踏實的幸福。

(文/邵德初 徐雯 記者戴平華)

編輯:聶琪

校對:王小明

復審:朱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