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循環
來源: 江西日報 | 日期: 2025年08月12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8月2日,銅鼓縣溫泉鎮石橋村夏顯仁家大門口,一輛湖南牌照的小車停下來,從車里下來5人,走在前面的是六旬老人陳胖云。他們手捧錦旗,提著水果與土特產,目光急切地望向院內。
夏顯仁見客人來訪,起身相迎。陳胖云快步上前,緊緊拉住夏顯仁的手,聲音顫抖:“夏大哥,我是陳胖云啊!今天我帶著4個兒女,來感謝你們一家人35年前對我們的幫助!”
緣起
35年前的農歷七月初二,30歲的湖南平江甕江鎮人陳胖云,用一根扁擔挑著被褥衣物,26歲的妻子抱著2個月大的女兒,沿著瀏銅公路(瀏陽到銅鼓)艱難前行,打算到銅鼓謀生。傍晚時分,他們走到銅鼓排埠鎮血樹坳時,又餓又熱,便在路邊的一棵樹下歇息。
這時,夏顯仁駕駛一輛東風牌貨車在路邊停下,問明情況后便幫著陳胖云把行李搬上車,說:“我家就在銅鼓縣城附近的石橋村,先去落腳再說。”
夏顯仁將他們帶回自家時,由于一路暴曬加上水土不服,孩子生病了。身為“赤腳醫生”的夏顯仁立刻為孩子診治、喂藥,讓孩子得到及時救治。
幾天后,陳胖云想在附近另找房子居住,夏顯仁就把陳胖云介紹到村里另一戶有空屋的人家,并為他準備了大米、紅薯絲和蔬菜。接著,夏顯仁又把陳胖云介紹到村磚瓦廠工作。
三個月后,陳胖云在縣城找到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夏顯仁開車把他們一家送到縣城,說:“以后遇到困難,只管來找我!”
“35年來,我一直沒忘記夏大哥的恩情!”陳胖云說,起初,孩子們還小,家里負擔重,沒經濟條件,也沒空閑。近些年,孩子們都已成年,他看望恩人的想法愈發強烈。今年7月底,他把這個想法告訴妻子和4個兒女,大家都十分贊成。二女兒負責規劃行程、制作錦旗,大女兒和三女兒準備禮物,兒子承擔禮金。8月2日7時,一家人從平江甕江鎮出發。
夏顯仁的妻子端來沏好的菊花茶,大家圍坐著,聽兩位老人細講昔日的真情故事。說到動情處,陳胖云的兒子突然起身鞠躬:“夏伯伯,我爸總說,當年要是沒有您收留,真的不敢想象怎么過下去。”
緣深
夏顯仁憑借著駕駛技術和當“赤腳醫生”,成為改革開放后銅鼓縣首批“萬元戶”。他也是石橋村村民心中一個充滿大愛的人。
村民們記得,1985年的一天,夏顯仁兄弟3人揣著5000元,走進鄉里的敬老院,給高桂海、林發通等老人發紅包;還走進賴晴日、劉常明等貧困家庭,給他們送去慰問金;作為村醫,夏顯仁看病時遇到困難家庭,連藥費都會免除。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每年國慶節,銅鼓縣城都會舉行盛大的物資交流活動。那時,石橋村到縣城沒有班車,大多數村民也沒有自行車、摩托車,村里到縣城有7.5公里的路程,夏顯仁總會開著自己的東風牌貨車,接送村民往返縣城。“上午開3趟送村民去,下午開3趟接村民回,這件事他堅持了很多年,從沒收過大家一分錢。”集鎮牛毛超市的劉清炎說。
提起夏顯仁,今年75歲的縣發電公司退休職工吳文豪滿是感激。1989年5月的一天,當時在下源電站當站長的吳文豪騎摩托車行駛在城南路上,一名行人突然橫穿馬路,他緊急剎車,自己一下子摔出幾米遠,臉上、手上全是血,躺在地上一動不動。當時,夏顯仁正好騎摩托車路過,趕緊上前查看吳文豪的傷勢,并跟著救護車趕到醫院,為他預交了1000元醫藥費。
緣續
幾十年來,為什么堅持行善?夏顯仁說:“銅鼓人給了我們一家太多關愛!”
夏顯仁的老家在湖南瀏陽古港鎮。1958年,父母帶著8歲的他和不到1歲的妹妹到銅鼓討生活。在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石橋人熱情地接納了他們,不僅騰出房屋讓他們落腳,鄰居們還送來大米、紅薯絲等。后來實行農村土地承包制,村里分山、分田、分地,對他們這個外來家庭都是一視同仁。
“銅鼓人的寬容與厚道,讓我們一家人感激不盡。我們永遠忘不了這份恩情,所以只要有機會,我就會力所能及地回報社會,讓愛延續。我也時刻教育后代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夏顯仁說。
(邱 桀 本報全媒體記者 李 穎)
編輯:聶琪
校對:王小明
復審: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