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安全是我的‘軍令狀’”

鷹潭市公安局交管支隊月湖大隊輔警任小青成為群眾認可的“平安哨兵”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     |    日期:  2025年08月04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叮囑群眾安全出行(圖/受訪者提供)

七月,熱浪如灼。當多數人躲在陰涼處避暑時,有一抹“熒光綠”在鄉間小道、集市村口穿梭——他,是鷹潭市公安局交管支隊月湖大隊輔警任小青,作為交通宣傳員,他用被曬得黝黑的皮膚作“勛章”,用汗水“澆筑”平安路,成為當地群眾認可的“平安哨兵”。

用腳步丈量“平安里程”

7月21日,鷹潭市月湖區童家鎮某集市菜攤前,菜農老張接過任小青遞來的手機——屏幕上播放著“頭盔戴與不戴”的交通事故對比視頻。任小青蹲下身,分析視頻提醒老張:“騎車時,可別忘了戴好頭盔。”

這樣的場景,是任小青工作的日常。他經常提前1個小時到崗,帶上自制的交通安全宣傳冊和備用3C頭盔,頂著高溫,騎著警用摩托車,走遍了童家鎮的11個行政村、8個集市和30余條背街小巷,宣傳交通安全知識。

7月以來,任小青累計步行200余公里,鞋底都快磨破了,他卻笑著對同事說:“這鞋底磨得值,每一步都是‘平安里程’。”

把安全講進群眾心坎

“頭盔是個寶,行車要戴好;酒駕一念差,親人兩行淚。”在童家鎮官山村的大槐樹下,任小青用方言念著自編的順口溜,讓現場群眾笑得合不攏嘴,卻把安全知識記在了心里。

“小青用我們的話講我們的事。比如他說‘三輪車拉人,就像背個定時炸彈’,我們一下子就懂了!”官山村村民孔大爺說。為了更貼近群眾,任小青把交通事故編成小故事,用方言講得生動;把復雜的交通法規簡化成“三字經”、順口溜,讓群眾更容易接受。

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據月湖大隊統計,今年入夏以來,任小青開展宣傳工作覆蓋群眾超5000人次,所在片區交通事故同比下降32%,其中涉及老人、農用車的事故減少45%。此外,越來越多的群眾開始主動“找麻煩”——菜農老李騎三輪車來趕集時,會特意繞到任小青所在的宣傳點,讓他檢查頭盔是否系緊;村民王奶奶看到孫子騎電動自行車沒戴頭盔,會板著臉說:“小青講過,不戴頭盔不許出門!”

“群眾的安全,就是我的‘軍令狀’。”任小青的手機里存著200多個村民的電話,誰家的三輪車該年檢了,誰騎電動自行車常忘戴頭盔,他都門兒清。他說:“我爹也是農民,我知道大家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實實在在的守護。”

小事里藏著大擔當

任小青的守護,不僅體現在烈日下的宣傳,更在那些順手的小事里。

2023年7月11日晚,任小青下班回家經過月湖區平安路時,發現一棵大樹被狂風刮倒,橫在路中央,嚴重影響過往車輛和行人安全。他立即停車,向旁邊的居民借來砍刀,默默地開始清理倒伏的樹枝。

“那天風特別大,樹倒下來的時候‘轟’的一聲,我們都嚇壞了。”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平安路社區居民李阿姨仍心有余悸,“但讓我們感動的是,有名‘交警’二話不說就沖上去,砍樹枝、搬樹干,連手被劃破了也沒停。”經過努力,道路上的樹枝清理完畢,待社區工作人員趕到時,道路已恢復暢通。而任小青趁群眾沒注意,未留下姓名就悄悄離開了。

接下來的幾天,平安路社區憑借著幾張現場照片,開始多方尋找這名“無名交警”。7月17日下午,平安路社區黨支部書記帶著印有“人民交警為人民 鼎力相助暖人心”的錦旗和一封感謝信,來到任小青所在的單位,對其表示感謝。

“你那天倒是留個名字呀,讓我好找!”社區黨支部書記“責怪”道。任小青卻有些害羞地回答:“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我只是在下班路上順手做的。”

這件小事,在任小青看來不過是順手,卻在群眾心里種下了溫暖的種子。正如村民孔師傅所言:“小青走千家,平安靠大家。”這或許是對一名交通宣傳員樸實且珍貴的褒獎。

(文/鄒嘉 記者閔祥)

編輯:聶琪

校對:王小明

復審: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