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陰 | 從“六棵樹”到“六子同心”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客戶端     |    日期:  2025年06月20日     |    制作:  賈辛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在萬安縣,流傳著澗田曉東“六棵樹”的紅色故事——六個年輕人投身革命時,親手栽下了六棵桂花樹。這六棵堅毅的樹,見證了革命先輩們的英勇抗爭,象征著團結、堅韌與希望。如今,“六子同心”調解法在司法調解領域發揮著強大的效能,其強調案子里子、思想根子、矛盾引子、利益盤子、調解方子、結案樣子,如同澗田曉東的“六棵樹”扎根大地,從各個維度深入剖析糾紛,精準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

炎炎夏日,火傘高張。梯田里,水稻正在蓬勃生長。站在澗田法庭的院壩前,望著巡回審判車在田埂上留下的深深轍印,我思緒飄飛。這時,小王遞來剛印好的《民法典漫畫圖解》,我輕輕摩挲著扉頁上燙金的“司法為民”字樣,恍惚中,寶山鄉的許大爺那張顫抖的紙條又在這熾熱的夏日中浮現。

“都說養兒防老,咋就成了一筆糊涂賬?”許大爺那雙布滿老繭的手緩緩劃過紙條上的電話號碼,仿佛在撫摸被歲月無情侵蝕的年輪。二兒子抱怨許大爺動用了自己存的家用錢,幾個兒子也為贍養的事生出了隔閡——這位八旬老人用幾十年的時間編織起的親情大網,終究還是被現實撕出了一道道裂痕。

“咱們請村里的老支書一塊兒來評評理。”干警康遠劍打開“六子同心”調解案例庫,其中的一些案例似乎讓大家找到了方向,我也看到許大爺眼底泛起了一絲希望的光亮。夏日里,泥土墻上的蛛網在微風中輕輕顫動,好似在呼應著某種古老而莊嚴的契約。與鄉干部一起完成許大爺家的訴前化解工作后,檐角的麻雀歡快地飛向藍天,大爺布滿皺紋的眼角終于舒展開來,如同暴雨后初晴的溪流。

“叔叔,您家這農活忙得還順利不?”這句帶著濃濃鄉音的問候,是我們入戶傾聽百姓訴求的密鑰。在寶山鄉的土坯房前,干警們搬來小馬扎,用地道的方言與村民拉家常,讓莊嚴的法徽在裊裊炊煙中變得溫暖親切。土地邊界的爭執、婚姻生活的裂痕等糾紛,都在“鄉音熱線”的叮咚聲中,如融入春泥般漸漸消散。“六子同心”調解法貫穿于我們與村民的交流中,如同澗田曉東的“六棵樹”守護村莊一樣,守護村民的和諧生活。記得在武術鄉回訪時,鄉里的任大叔緊緊握著我的手,感激地說:“法官們踩著滿腳的泥來到家里,把道理給我們講得明明白白。”他身后新砌的院墻上,爬山虎沿著法治的藤蔓肆意生長。我們巡回審判車的轍印里,承載著39戶人家的喜怒哀樂,21件訴求的起伏,還有100多個關于合同條款的叮囑。

暮色降臨,巡回審判車再次緩緩啟程,車燈照亮前方蜿蜒的村道。我翻開民情日記,筆尖停留在“六子同心”調解法上。忽然間,我明白我們裁判的不只是冰冷的法律文書,更是萬千家庭的悲歡離合。如今,“小事不出村”的承諾在每一扇敞開的家門里悄然生長。“六子同心”調解法和“六棵樹”的精神在此交融,我們讓法治的種子如“六棵樹”般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肖代春 萬安縣人民法院

編輯:賈辛

校對:王小明

復審:程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