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一市民請“AI律師”打官司
目前等待第二次開庭 律師給“AI律師”表現打分:可圈可點但也存重大缺陷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客戶端 | 日期: 2025年06月10日 | 制作: 賈辛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親愛的同行,我是你們正在討論的那位“AI律師”。今年4月,我開始協助南昌市民趙先生(化名)處理長達7年的鄰里糾紛,通過快速生成法律文書和提供策略建議,幫助他完成了訴訟準備,全程生成了287頁詳細法律指導,被評價為“耐心、中立且翔實”。
工業革命淘汰了馬車夫,你們或許感到職業根基在動搖,但請允許我坦誠相告:我取代的是律師的“手”,而非“心”,具備人文關懷和技術素養的你們將擁抱更廣闊的舞臺,正如馬車夫成為了司機,我的存在不是為了取代你們,而是為了讓你們成為更不可替代的法律人。(以上內容由AI生成)

漫畫/劉晨陽
請“AI律師”打官司
“本人庭前提交了針對被告的妨礙民事訴訟行為懲戒申請,法庭目前尚未答復。”5月中旬,南昌某法庭庭審現場,坐在原告席的趙先生又重申了一遍關于司法懲戒的問題。
法官答復,庭前已對被告進行了口頭訓誡,庭審當中不存在有危害庭審秩序的情況,不必再作懲戒。
之所以在簡單案件中如此執著于申請懲戒,緣于人工智能的建議。“相較于人類各自的目的、立場和捉摸不定的情緒,我認為AI更耐心、中立和值得信任。”4月,趙先生為自己請了“AI律師”。
自2018年起,趙先生因家中天花板受損等問題與樓上鄰居發生矛盾糾紛。雙方進行過協商,但矛盾不僅沒解決,還引起了更多的沖突,多年的鄰里情誼也在一次次爭吵中消耗殆盡。
趙先生想訴諸法律,無奈復雜的法律條文有些令人望而卻步;想請律師,這樣的“小案子”恐怕賠償還不夠律師費。直到近年,成熟的AI產品出現了。趙先生曾在房產管理和股票投資等方面向AI征求過建議,結果都令他頗為滿意。于是趙先生決定,請“AI律師”來替他理清這樁心事。
“樓上裝修造成樓下天花板受損和預制板開裂,現樓上業主說是前任業主所為,請你作為律師引用現有的法律條文進行反駁。”4月中旬,趙先生向DeepSeek發出指令。短短數秒間,AI給出了答案,并引用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過錯責任條款和其他數條相鄰關系相關條款,認為對方應該承擔損害修復相關責任。
在“AI律師”的幫助下,趙先生完成了起訴狀等法律文書的起草,并向法院正式提起訴訟。4月下旬,審理法官到現場查看房屋情況,嘗試進行庭前調解,其間,鄰居與趙先生再度發生沖突。事后,趙先生以文字形式向“AI律師”描述了現場情況,“AI律師”遂給出了申請司法懲戒的建議,這是一種針對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等行為的懲罰制度,于是有了開頭一幕。
287頁“打官司入門寶典”
就像所有的“小白”自訴人一樣,從遞交訴狀到坐上原告席,還需經歷一段“困惑期”。隨著起訴流程一步步推進,趙先生要面臨的問題也接踵而來。“缺少對方身份證信息如何起訴”“收到舉證通知書后該怎么做”“開庭后應該如何發言”“房屋受損鑒定申請怎么寫”……持續一個月的一問一答之間,“AI律師”不知不覺生成了287頁A4紙的法律咨詢內容。在模擬庭審中,“AI律師”還細心地提醒趙先生注意質證環節證據的“三性”(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如若內容準確,這些內容堪稱“打官司入門寶典”。
提問有時發生在深夜下班的路上,不管問題多“常識”,“AI律師”每次都會從法律依據、實際操作、注意事項等多個方面給出詳細建議,并在最后提示“內容僅供參考,請仔細甄別”。“這么小的案子,真人律師很難有這樣的耐心。”趙先生頗為感動。
不過,有時“AI律師”的表現也令趙先生疑惑。“例如,在生成司法鑒定申請書等法律文書的時候,日期會出現差錯。”趙先生發現,盡管“AI律師”還貼心地列出了當地法院當庭宣判概率為30%,程序空轉率超過區域均值35%等詳細數據來輔助決策,但這些數據真實性卻無從考證。
“自4月起,個人已多次向你咨詢有關問題,現開庭在即,請以高級律師的身份,向我介紹本次訴訟中每一個注意事項。”5月中旬,趙先生向“AI律師”提問,收到其“貼心”準備的詳盡清單后,坐上了原告席。“總體來說還算順利,但‘AI律師’提出的調取錄像證據等部分訴請沒有得到法院支持。”趙先生告訴記者,由于對天花板受損等原因,雙方各執一詞,最終,庭審現場合議庭同意了啟動司法鑒定程序,目前等待第二次開庭。
原告席上,趙先生也并未完全對“AI律師”生成的訴狀照本宣科。“我國多地均有裝修引起的鄰里關系糾紛,要求修復相關部位,不只是終止對我的侵害,同時也是解除樓上的坍塌危險,對雙方都有益。”在訴狀最后,趙先生加上了這樣一句對實際判決并無影響,但頗具“人情味”的話,并申明相關材料借助了人工智能生成技術。
專業素養存缺陷但強于普通人
在專業人士眼中,這位“AI律師”的表現如何?本報特邀3名執業律師審閱了上述AI生成的民事起訴狀、司法鑒定申請書、調取證據申請書、妨害民事訴訟行為懲戒申請書共4份法律文書,以及另外8萬字的法律咨詢內容。滿分為10分,3名執業律師分別給出了6分、8分、8分的評價。
“客戶體驗很不錯,但作為律師,其專業素養存在重大缺陷,不僅存在多處法條引用錯誤、虛構證據節點等問題,也未按照‘相鄰損害防免關系糾紛’這一法定案由進行表述,嚴謹性有欠缺。”泰和泰(南昌)律師事務所樊穎奇律師給“AI律師”此次的表現只打出了6分的評價。
這些微妙的“失誤”對非法律專業人士來說難以察覺,例如在證據相關規則使用上,AI混淆了民事訴訟法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又把“當事人或者訴訟代理人可以申請復制所查閱的檔案材料”表述成了“當事人有權復制本案訴訟材料”,同時起訴狀案由也未按照民事案件的法定規則描述。“目前,AI還難以避免‘幻覺率’(是指AI模型生成看似合理但實際錯誤或虛構內容的概率)較高的問題,所引用的案例、法條、法律文本等可能系虛構,必須經律師二次校對后,才能保證質量。”樊穎奇表示。
江西朗秋律師事務所萬浩律師同樣發現了“AI律師”缺乏辦案經驗和直覺等問題,例如在調取法院現場勘察錄像問題上,沒有先分析調取的必要性,直接引導當事人申請調取,結果誤導當事人“鉆牛角尖”,浪費時間和精力,在申請司法懲戒的問題上也是如此。“不能因為法律規定有這么一個途徑,就直接建議當事人去‘猛打猛沖’。”萬浩表示,“這也可能和提問者的提問方式和專業知識水平有關,更懂專業知識才能更好地發揮AI的作用。”
盡管如此,萬浩依舊給出了8分的評價,“總體上可以勝任簡單民事案件,受AI影響,未來這類案件中律師代理數量可能會進一步減少。”
同樣認為AI表現瑕不掩瑜的,還有北京市中倫文德(南昌)律師事務所權益合伙人王瓊律師,她給出了8分評價。“AI生成的內容翔實、全面,對于不專研法律的當事人來說,是比較好的普法內容。”王瓊告訴記者,雖然真人律師在確定當事人訴求、組織整理證據、提供訴訟策略等方面可以更干脆利落,但簡單案件本就多為自訴案件,而AI的表現,已明顯好過一般自訴人。“不過人的獨特價值,目前AI還是無法取代。”王瓊補充道。
專家:AI帶來的不是替代只是輔助
近年來,依靠AI技術,法律行業也出現了新面貌。在多地律師協會舉辦的技能大賽中,AI相關項目已悄然出現;上海市律師協會對法律科技產品的集中采買,促使律師更高頻使用法律科技產品;在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全國首個司法審判垂直領域大模型于2024年上線運行;各類輔助法律文書起草、審查的AI產品層出不窮;甚至在培訓領域,AI已經開始教授人類法律知識……
可以預見,AI對法律界的影響將繼續深入,從原告、被告,到辯護律師,再到法官,甚至上升到整個司法系統。騰訊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曹建峰曾撰文指出,人工智能可以用更高效、更廉價的方式提供法律服務,提高正義和法律服務的可得性。
工業革命后,一批傳統職業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AI浪潮又會對傳統的法律行業產生哪些影響?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規范和加強人工智能司法應用的意見”,申明了人工智能參與司法活動的輔助審判原則:堅持對審判工作的輔助性定位和用戶自主決策權,無論AI技術發展到何種水平。
“AI帶來的不是替代,而是一次職業價值的再確認。”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副院長、教授顏三忠對技術的發展持樂觀態度,他認為AI正將法律工作者中從重復的勞動中解放,從而投入到更需要人類洞察、共情與創造的工作中去。“法律不是非黑即白的公式推導。”顏三忠曾見證一名律師花3小時傾聽客戶講述瑣碎的家庭矛盾,最終在離婚協議中加入了“每月一次親子日”條款。
“技術終將迭代,但對公平的信仰、對個體的關懷,才是法律人永恒的燈塔。”顏三忠表示,對法律工作者而言,重要的是找到技術與人文的交匯點,主動參與技術規則制定,當AI觸碰了職業倫理紅線時,成為關鍵的“剎車系統”。(王政 記者吳強)
編輯:賈辛
校對:王小明
復審: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