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紅色治理”托起幸福廬陵

吉安市多舉措推動紅色法治文化賦能基層治理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客戶端     |    日期:  2025年04月29日     |    制作:  何山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吉安,一座因“紅”而聞名的城市,這里孕育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新時代,紅色基因一脈相承,紅色閃耀著跨越時空的光芒,成為吉安基層治理最鮮明的底色。

  為積極助力“建設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示范區”目標,吉安市依托地域優勢,積極推動紅色法治文化融入地方立法、行政執法、公正司法和守法普法全過程,以多元舉措推動紅色法治文化賦能基層治理,探索“紅色治理”新路徑,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法治獲得感和幸福感。

開展反詐宣傳

  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紅色法治文化

  今年2月16日,市縣同步開展的政府工作人員法治素養與能力提升測試活動舉行。2021年以來,全市政府工作部門新提任縣(處)級、鄉(科)級領導干部,初任公務員和在編在崗的行政執法人員共14349人參與其中。

  領導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推進全民守法,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

  吉安市在學法、考法、述法上“三向發力”,不斷提高領導干部的法治素養與法治能力,出臺《新提任領導干部法律法規知識考試實施辦法》,每年12月4日市縣同步開展新提任領導干部法律法規知識考試已成為慣例。2022年以來,吉安市創新建立會議述法、領導點評、述職評議、整改督察、結果運用等全鏈條機制,采取“述法+點評+評議”模式,在全省率先實現各縣(市、區)黨政主要負責人現場會議述法全覆蓋。

  吉安市牢牢抓住“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這個“牛鼻子”,出臺《吉安市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履職報告評議實施辦法》,率先在全省以“開門述職+第三方點評+民主評議+責任壓實”的全鏈條方式開展“誰執法誰普法”履職報告評議活動,切實推動國家機關扛起行業領域的普法責任。

  吉安市紅色資源豐富,現有保存完好的革命遺跡和不可移動紅色文化遺存900余處,被譽為“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該市大力實施“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將“加強紅色法治文化傳承和宣傳”列入法治吉安建設五年規劃。

  推進紅色法治文化保護與傳承,加強法治保障是關鍵。吉安市出臺全省首部對紅色文化遺存進行全面保護利用的地方性法規——《吉安市紅色文化遺存保護條例》,將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和傳承納入法治化軌道。

  吉安市注重將法治文化與紅色文化有機融合,精心打造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紅色法治文化帶,包含以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遂川縣工農兵政府舊址、三灣改編紀念館等一批國家級、省級法治宣傳教育基地為主的16個紅色法治文化陣地。 

  紅色法治文化陣地串珠成鏈、連片成景,生動展示了吉安底蘊深厚的紅色法治資源。據了解,吉安市成立市、縣紅色法治文化研究工作專班,編寫《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紅色法治文化讀本》及畫冊,發表《以人民為中心視角下的〈井岡山土地法〉》等理論文章。同時,與井岡山大學合作,整理遂川縣工農兵政府及其裁判部、《井岡山土地法》和《二七土地法》等紅色法治文化研究成果。

  推動融合發展 打造法治文藝精品

  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釣源古村是廬陵文化的發源地。4月13日,一堂“村口古樹下的家風課”在這里舉行,耕讀傳家的家風故事被編成情景劇。

  近年來,吉安市推動紅色法治文化與廬陵傳統法律文化、非遺傳承等融合發展,創作出一系列接地氣、帶有地方特色和地域特點的優秀法治文藝作品。

  吉安市積極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投資6000余萬元建成憲法廣場、民法典主題公園及全市首個綜合性法治文化公園。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共建成法治公園29個、法治文化廣場41個。

  與此同時,吉安市探索將法治元素與本地民間文化藝術結合,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法治文化產品。其中,永新縣人民法院從“擊鼓鳴冤”中獲得靈感,設計普法代言人“小阿鼓”,通過方言脫口秀《“小阿鼓”說熱點》演繹贍養糾紛、鄰里矛盾等案例;永新縣司法局利用永新小鼓制作法治短視頻《第三次流淚是“謝謝”》,講述社區矯正對象積極改造的故事。新干縣剪紙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以方寸剪紙彰顯國安觀念;吉水縣“玩轉”萬里竹燈,讓群眾在回顧歷史中感受法治的溫暖與力量;遂川縣通過黃坑油紙傘講述法治故事,寓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

  近年來,吉安市深入實施紅色文藝精品創作工程,以電影電視文藝的形式推動紅色基因傳承,講好紅色法治故事。以1928年遂川縣工農兵政府成立為背景的司法主題影片《紅色裁判》登上央視;《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吉安革命根據地全史》《三灣改編》等紅色影視作品受到熱捧;《井岡星火》被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作為黨性教育必修課;大型現代吉安采茶戲《有鹽同咸》摘得第38屆田漢戲劇獎劇目獎,成功入選國家藝術基金、江西文化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賦能基層治理 培育“紅色調解”品牌

  近年來,吉安市推廣黨組織領導下的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1+3”社區治理模式,著力打造“紅色物業”示范點。

  “小物業”關乎“大民生”。吉安市吉州區香榭麗都小區的“劉家京調解工作室”堅持黨建引領,創新推行劉家京物業矛盾糾紛調解工作法,2018年以來,累計調解矛盾糾紛2000余件。

  吉安市聚焦民生需求,將鄉鎮(街道)班子成員、村(社區)“兩委”干部全部培養成為“法律明白人”,組建“吉先鋒”黨員突擊隊,推行“紅網格·微治理”模式,通過開展“有法幫你 法進萬家”為民服務實踐、“我為群眾辦實事”“我是黨員我爭先”等活動,將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與法治宣傳結合,及時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目前,吉安市已培育出青原區“楊慧芝工作室”、吉水縣“胡開生工作室”、永新縣“老譚工作室”等一批“紅色治理”工作法調解品牌。各地弘揚井岡山精神,充分利用“家門口”的紅色資源,推進黨建引領與法治鄉村建設相融合,通過“紅色治理”工作法,有力推動解決基層治理突出問題。

  紅色法治的力量跨越時空。井岡山市茅坪鎮神山村推行“支部引領+立家規傳家訓樹家風”“1+3”紅色治理工作法,成立“神山村紅色調解小分隊”。吉安市吉州區“一格八員、一網三色”、青原區“黨務幫幫團”、井岡山市“八網合一”、遂川、萬安、峽江等地“紅網格”建設成效顯著。

  2024年12月,吉安市司法局聯合新法治報社打造井岡山市紅色法治實踐教育基地,以紅色法治文化賦能“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擴面提質增效工作,并注重將烈士后代及紅軍后人培養成為“法律明白人”。

  吉安市亮出了這樣一張“成績單”:2022年12月,全省法治文化現場會在吉安市召開;領導干部述法制度經驗做法獲評“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優秀創新經驗”;2023年,“以紅色治理賦能法治鄉村建設”獲評第三批“全國普法依法治理創新案例”優秀案例入圍案例;2023年,獲評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2023年,獲評全省第一批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同時作為全省唯一設區市被推薦參評第三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2024年,被命名為首批“全省守法普法示范市”;2025年,“在繼承中發展在守正中創新 走好法治文化特色之路”法治文化建設案例被中央依法治國辦編印的《市縣法治建設案例選編》采用。

  九萬里風鵬正舉,新征程華章續篇。吉安市持續弘揚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擦亮基層治理“紅色名片”,以昂揚奮進的精神狀態闊步新征程。(文/黃建華 圖/受訪單位提供)

  編輯:何 山

  校對:王小明

  復審:全來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