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接警 巡中處警
南昌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隊“巡處一體化”守護城市平安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 | 日期: 2025年11月17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民警開展日常巡邏(圖/受訪單位提供)

“南昌之星”摩天輪孜孜不倦地輪轉,萬壽宮人群熙攘熱鬧非凡,秋水廣場夜幕下噴泉隨音樂起舞……英雄城脈搏晝夜不息,在這幅躍動的城市圖景中,佇立著一個個全時運轉的街面警務站。這不僅是街面上醒目的“平安燈塔”,更是南昌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隊開展“巡處一體化”機制改革的前沿陣地。
今年3月起,南昌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隊從試點運行,到如今全面鋪開街面警務站“巡處一體化”機制,街面警務站由單一的“動中備勤、武裝快反”轉變為多元的“主動接警、巡中處警”模式,實現了街面防控能力的跨越式提升,讓平安以更可見、可感的方式融入城市脈搏。
主動接警 響應快一步
“巡處一體化”機制改革之前,街面警務站多以“動中備勤”的待命狀態,為及時處置極端警情提供高效專業的武裝快反力量。如今“巡處一體化”賦予警務站“主動接警”的職能,充分發揮街面屯警的最大效能,街面警力成為第一時間響應和處置的先鋒手。這一轉變不僅實現了街面快反和警情快處的有機結合,為基層派出所減負增效,更提升了群眾滿意度。
據統計,今年3月至10月,17個街面警務站共接處警7846起,其中派警6589起,自接警1257起,應處警情自處率達到81.76%。
11月5日,轄區群眾將一面錦旗送到銅鑼灣廣場警務站。事情要從4天前深夜的一次接處警說起。11月1日1時,紅谷灘區一居民因住處周邊夜間裝修噪聲擾民報警投訴。銅鑼灣廣場警務站執勤民(輔)警迅速抵達現場調解,一方面安撫居民情緒,一方面對施工方進行法治宣講。經調解,施工方當場暫停作業,承諾改為白天施工。這起糾紛被快速化解在街頭,展現了警務站從“被動備勤”到“主動處置”的實效,贏得群眾的真誠贊譽。
巡中處警 服務零距離
圍繞轄區治安特點,警務站劃分動態快反責任區,在車站、廣場等人員密集區精準布警,通過步巡、車巡、電動自行車巡結合,大幅提升街面“見警率”與“管事率”,讓巡邏警力成為群眾“看得見的安全感”。
9月8日晚,一名七八歲的男孩放學后未等到爺爺,竟獨自從新建區往西湖區家中走。嶺口路警務站民警巡邏時發現孩子,當即聯系其父母,同時沿路找到焦急尋孫的爺爺,并將二人平安送回。10月3日,一位九旬老人在摩天輪附近與家人走散并摔倒,嶺口路警務站接到群眾求助后,迅速趕往現場安撫老人,同時聯系已報警的家屬,幫助他們一家團聚。11月5日,南昌東站警務站幫助一名迷路老人找到家人……這樣的暖心場景,在巡邏途中時常上演。
此外,警務站還在夜間巡邏中開展“拉門護安”專項行動:主動排查停放車輛安全隱患,及時通知車主鎖閉車門。僅今年9月,提醒車主鎖車門的數量近600次,有效預防了車內財物失竊事件的發生。
科技強警 工作提效能
“巡處一體化”的背后,科技是關鍵引擎。街面警務站依托“巡邏防控三張圖”實現精準指揮調度,讓服務與處置更高效。
9月的一天,胡同學敲開樂盈廣場警務站的門:“我的手機在榴云路和菊圃路附近掉了,能幫我找一下嗎?”執勤民警立即調取“巡邏防控三張圖”開展尋物工作,通過公共視頻,鎖定一名撿拾手機的女士,再聯動轄區派出所聯系對方,最終幫胡同學找回手機。這個“手機回家記”,正是科技賦能基層警務的縮影。
值得一提的是,街面警務站頂部的無人機巢也正成為“巡處一體化”的空中力量。無人機日常在早晚高峰時段、人員密集區域開展自主飛行,與地面警力密切配合,形成“空地聯動”機制,實現處置重要警情、守護低空安全等多個警務實戰應用場景,切實賦能街面警務站的常態化工作。
從“主動接警”提速響應,到“巡中處警”貼近民生,再到“科技賦能”提升效能,南昌特巡警支隊的街面警務站,正以“巡處一體化”的生動實踐,將“人民公安為人民”的宗旨落在實處,為英雄城的平安華章再添新篇。
(張文振 首席記者龔辰欣)
編輯:聶琪
校對:陳衛星
復審:朱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