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思政育人新場域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     |    日期:  2025年11月14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在數字媒介深度重構教育場域的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意識形態主導權如何進一步加強與育人模式轉型的雙重挑戰。

本文基于媒介融合理論、傳播效果理論及教育場域理論,以宜春學院融媒體中心為研究對象,系統解析其“融媒體+思政育人”體系的構建邏輯與實踐路徑。研究發現,“三重融合”(媒介形態融合、內容生產融合、制度創新融合)機制與“效果導向”策略的實施,助力宜春學院打造了具有示范意義的網絡育人新范式,為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質增效提供了新樣本。

以融促融

凝聚網絡育人合力

在媒介化社會加速理論視閾下,網絡空間正成為青年群體認知建構的主要場域。這對高校合理利用網絡平臺和資源,開展網絡育人工作提出了挑戰。在這一背景下,宜春學院從平臺、內容及聯動方面著手,凝聚網絡育人合力。

媒體融合,構建傳播矩陣,推動網絡育人全方位覆蓋。近年來,宜春學院融媒體中心搭建了多個媒體實踐育人平臺,不斷強化內容建設和價值引領,以充分發揮體制機制凝聚作用,推動網絡育人向多領域拓展,實現全方位覆蓋,以匯聚強大育人合力。結合傳統手段與現代技術,學校以微信公眾號為核心,創建了多樣化的交流渠道。進入新時代,學校用好網絡輿論新陣地,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建設具有宜春特色的校報廣播、“兩微”音視頻和新媒體平臺集群,構建三級融合傳播網絡育人矩陣。在這一融合傳播矩陣中,既有傳統的??V播臺、新聞網,又有新興的微信、微博、新媒體,更有面向未來的短視頻矩陣,構筑起了網絡育人的全媒體平臺。截至2023年年底,該校融合傳播矩陣賬號總粉絲量突破11萬,全平臺總閱讀量累計近3000萬人次,覆蓋范圍和社會影響力持續擴大。

輕重相融,突出內容建設,強化價值引領全時空貫穿。該校融媒體中心聚焦紅色校史資源及學術文化、理論研究資源,將內容資源轉化為網絡育人優勢,通過朋輩導學,不斷拓展思政課的育人方式和路徑,讓思政課成為人人可參與、人人有機會、人人有獲得感的“金課”。同時,圍繞積淀的深厚歷史文化,學校打破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輕裝上陣”走出教室,走近建筑、人物與歷史,在互動式、沉浸式的課堂教學中學習成長。例如,學校校史館講解員團隊在專業教師指導下,打造“行走的思政課”,讓學生零距離感受“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讓思政課形式更豐富、內涵更飽滿、育人成效更顯著。

內外相融,推動“一體化發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該校融媒體中心把加強制度建設、優化頂層設計作為打基礎、管根本的重要工作,大力推進組織架構一體化。在內部深度融合上,通過組織架構合署、業務流程合并、團隊成員合作等體制機制改革,優化隊伍結構,以靈活的用人機制激發工作隊伍的干事活力,建立起全媒體指揮調度體系、新型采編制作播發流程和校園媒體專業隊伍,網絡育人能力和效率大幅提升。對內,該校完善院??v向聯動,以學校融媒體中心為“中轉站”,提升融合傳播陣列核心工作的協調聯動能力;對外,該校建立校媒橫向聯動,積極與社會主流媒體溝通協調,“鍛造”集約高效的媒體傳播鏈條,協同發力增強網絡育人厚度,擴大優質思政內容的傳播渠道和影響范圍。

以效果為綱

凈化網絡育人環境

該校融媒體中心堅持以效果為導向,將融合傳播矩陣與思政育人工作深度結合,建品牌、強隊伍,構建網絡思政育人新格局,取得了積極成效。以融媒傳播為火車頭,該校融媒體中心相繼推出多個線上融媒品牌欄目,制作了一批思想價值與流量傳播價值兼具的融媒品牌作品,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網絡文化育人品牌集群。

打造專業化隊伍,塑造網絡育人新格局。充分發揮人才對網絡育人事業的支撐作用,持續提升網絡育人隊伍的政治素質和綜合素養,激發全員思政的活力。在體制和機制改進過程中,宜春學院“不拘一格降人才”,積極優化人才隊伍配置,一批精通新媒體的學生走上核心崗位,充分展示當代青年學生的活力與潛力。同時,從提升專業技能著手,完善人才培養機制,著力推進“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全媒體采編制作技能培訓。如今,該校融合傳播矩陣多個媒體賬號運營團隊實施“教職工負責人+運營負責人+100人左右學生采編團隊”模式,形成育人團隊合力和集聚效應,打造了一支業務精、素質硬、勇沖鋒、能吃苦的網絡思政育人專業隊伍。

增強網絡安全意識,維護網絡安全。該校在開展爭做贛鄱好網民行動方面,開展了“弘揚網絡正能量 爭做青年好網民”主題活動,通過征集“網絡文明”主題作品,根據人氣評出各獎項,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爭做“有高度的安全意識、有文明的網絡素養、有守法的行為習慣、有必備的防護技能”的“四有好網民”;舉行“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主題系列活動,組織師生開展“網絡安全我承諾”主題簽名,師生們在簽名墻上簽下自己的名字,并觀看網絡安全教育知識宣傳展板,增強網絡安全意識;組織舉辦了2次全校網絡安全專題講座,引導全校師生共同構建風清氣正、文明祥和的網絡空間。

在人才培育方面,該校構建“政治素養—媒介素養—專業素養”三維培養體系。隊伍中具備全媒體技能的成員比例從30%提升至80%,形成“師生共創、全員育人”的生動局面。

宜春學院的實踐表明,高校網絡思政工作創新需把握三個關鍵點:其一,堅持“技術賦能”與“價值引領”的辯證統一;其二,構建“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的協同機制;其三,實現“傳播效果”與“育人成效”的雙向轉化。展望未來,隨著元宇宙等新技術的介入,高校融媒體中心需進一步探索虛實融合的育人場景,努力辦出“有政治理論高度、有學術文化深度、有立德樹人溫度”的融合傳播矩陣,推進網絡育人成效走深、走實,奮力開拓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袁璐 宜春學院)

編輯:聶琪

校對:陳衛星

復審:朱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