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多年積怨 喚回兄弟親情
吉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溫情解紛守住三代人的“家”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 | 日期: 2025年11月12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家庭是每個人心底最溫暖的港灣,可當贍養、喪葬費分攤、遺產繼承等方面的問題集中出現,曾經親密的家人也可能站在法庭的兩端,讓血脈相連的親情變得冰冷。近日,吉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用耐心與溫情,將一起歷時3年、涉及8起訴訟、牽扯三代人的家庭糾紛徹底化解。
兄弟反目成仇
2012年,年邁的梁某突然中風,兩年后臥床不起,吃喝拉撒全依賴二兒子梁西(化名)照顧。2020年7月,梁某去世,他的葬禮成了兩個兒子反目的導火索。
梁某的葬禮由梁西牽頭操辦,喪葬費總共2.5萬元。梁西先行墊付1.8萬元,哥哥梁東(化名)后續補付了7000元。親戚梁某明幫忙接送賓客時,不慎撞傷路人,梁西又墊付了賠償款1.5萬元。兄弟二人對上述費用的分擔各執一詞,并對2.1萬元遺產的分配爭論不休,矛盾激化。
兄弟倆從家里吵到村委會,又從村委會鬧到派出所,最后升級為肢體沖突——老大的妻子廖某被推倒致輕微擦傷,老二的兒子被抓傷。對此,公安機關作出了行政處罰。
矛盾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接下來的3年7個月里,兩家人圍繞不當得利、追償權、健康權、法定繼承權等打了8場官司。梁東的兒子梁某鵬為幫母親出頭,還曾當庭與梁西的妻子張某爭執。兩家人的矛盾愈演愈烈,不僅平日不來往,逢年過節也不問候。廖某及其孫女梁夢某起訴張某的健康權糾紛案,也是由喪葬費分攤問題引發。吉安市中級人民法院辦案法官閱卷后,發現雙方之間的矛盾并非“判個輸贏”就能解決,“解法結容易,解心結難,得讓他們把心里的疙瘩解開。”
辦案法官深知兩家積怨很深,雙方見面更容易激化矛盾,于是不急著開庭,而是把雙方約到當地的法庭,一點點拆解矛盾。剛碰面,梁東就翻出賬本,梁西也紅著眼掏出發票。兩人吵得臉紅脖子粗,誰也不讓誰。法官趕緊把兩人分開,分別傾聽訴求。等兩人都把情緒宣泄完,法官才摸清了“病根”:矛盾表面是錢的事,實際是心里的“坎”沒過去。老大覺得父親生前總幫老二帶孩子,是偏心;老二覺得支付的醫藥費和無數個日夜的照料沒被看見,還怕村里人說自己“圖遺產才盡孝”。
解開多年恩怨
在雙方情緒稍有緩和后,法官立刻用“拉家常”的方式算起“兩本賬”,第一本是“義務賬”,贍養父母是法律規定的義務,老二家花了醫藥費,這是實打實的付出;老大家買營養品、付部分喪葬費,也是盡孝,但是得按實際支出算清楚,不能憑感覺。第二本是“遺產賬”,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扶養義務的,分配遺產時可以多分;梁某2.1萬元的遺產,要是簡單平分,對老二家不公平;支付喪葬費是子女共同的義務,不能用遺產抵扣。
法官沒講半句生硬的法條,卻讓兩家人都降低了語調。見雙方態度緩和,法官趁熱打鐵:“聽說梁西打算就交通事故賠償再起訴。今天人都在,索性一次性把所有事說開。”
兩家人均表示同意。法官立刻從辦案系統里調出所有案件的判決書、費用單據。最后,法官綜合所有賬目,提出老二家向老大家支付3000元,老大家撤回另一起案件的上訴,不再就此事起訴。梁西當場同意,梁東起初覺得“補的錢少了點”,法官勸他:“錢是小事,兄弟情才是一輩子的。以后逢年過節能一起吃頓飯,比啥都強。”
梁東沉默片刻后表示:“行,聽法官的,不為錢鬧了。”
雙方在調解協議書上簽字的瞬間,梁東主動伸出手,對梁西說:“弟,以前是哥糊涂,光算錢沒算情,別往心里去。”梁西眼眶泛紅:“哥,我也不對,不該跟你吵這么久。”
隨后,兩家人有說有笑地走出法庭。
(文/劉文彪 何宇光 記者王白如)
編輯:聶琪
校對:陳衛星
復審:朱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