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平:文明村鎮的“耕耘人”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 | 日期: 2025年11月10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人物簡介
彭小平,1970年10月生,中共黨員。現任新余市渝水區羅坊鎮彭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多次獲評市區級優秀黨組織書記、優秀共產黨員;今年5月,在其治理下,彭家村獲評“全國文明村鎮”;7月,其個人被評為“新時代贛鄱先鋒”。

走進新余市渝水區羅坊鎮彭家村村委會,“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9個大字躍入眼簾。彭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彭小平說:“這就是我們村的辦事宗旨,一切以事實為依據。”
自上任11年以來,彭小平深耕基層法治工作,創新“法律明白人+鄉賢+和事老+敲門嫂”的矛盾糾紛協同化解機制,還通過“網格化管理”“法治道德積分制”等舉措推動基層治理,有效提升了區域法治化水平。
矛盾不出村
“現在你們就去各自的片區巡查,發現有問題及時在群里報告。”11月3日10時許,當記者來到羅坊鎮彭家村村委會時,彭小平正為5名網格員部署當日的巡查工作。
彭小平向記者介紹,彭家村村委會下轄9個自然村,自2015年開始,便將其劃分為3大片區5小塊,安排5名網格員對接管理。網格員走街串巷,了解到家長里短的動態,成為了矛盾糾紛化解、緊急事件預防的“前哨站”。
10月19日,村民鄧某駕駛三輪車與騎著摩托車直行的外村人李某在村道上發生剮蹭,兩人均有擦傷。
這一幕被正在開展巡查的網格員發現,于是便立即將情況向彭小平報告。他先讓兩人去醫院查看身體。次日,彭小平便組織村干部一同開展調解。經過協商,最終,由鄧某某承擔三分之二責任,李某某承擔三分之一責任,雙方對此均無異議。
“老表之間的矛盾,不是要‘打贏’,而是要講平。”彭小平強調,村民矛盾調解工作要做好普法、講理工作,才能讓矛盾“不升級”、群眾“心服口服”。
記者了解到,小案件一般在“村兩委”解決,但遇到重大事件,或者矛盾尖銳的情況,則會通過“法律明白人+鄉賢+和事老+敲門嫂”的協同治理模式,以“一站式”矛盾糾紛化解平臺,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解決矛盾。
2024年以來,彭小平帶領團隊成功調解矛盾糾紛200余起,調解成功率達98.5%,有效預防“民轉刑”案件10余起。
用實干解難題
“農村很多矛盾都來自土地,守住公平底線才能鄰里和睦。”彭小平介紹,他在上任后做的一項重點工作便是推動農村一戶一宅“統一建房”。通過劃定區域,拆除其中的危房,整理符合建房資格的人群,在面積、樣式上統一規劃建設。這一舉措不僅節約了宅基地,使得人居環境更加美麗整潔,鄰里之間少了攀比之心,還杜絕了過線過界的隱患。
“房與房之間更加寬敞了,衛生環境也變好了,居民也更加和睦友善。”作為村莊變化的見證者,96歲的彭家村村民李生華前幾年便從老屋住進了新房,看著平整的路面與整齊的綠化,他頻頻為這樣的改變點贊。
如今9個自然村都規劃了“統一建房”,近500戶居民喜遷新居。村中閑置的空地被打造成休閑廣場,成為了村民夏日納涼、閑話家常的好去處。
此外,彭小平還在鄉村振興期間積極推行“法治道德積分制”,從積善、積德、積法、積美、積孝等維度發力,推動“扶困”“扶志”“扶法”并行。通過一月一查、一季一評、半年一榜的常態化機制,評出好家風、好榜樣,讓文明新風在村里蔚然成風。
從網格巡查的細致入微到矛盾調解的法理相融,從統一建房的民生溫度到積分制度的文明引領。彭小平以11年的精耕細作,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干破解難題,用法治護航發展。正是這份扎根基層的勤懇耕耘,讓彭家村蝶變為全國文明村鎮,也讓文明之花在法治的土壤中持續綻放。
(文/圖 記者 江國穩)
編輯:聶琪
校對:陳衛星
復審:朱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