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拐杖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     |    日期:  2025年11月07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2025年11月1日,第34個全國消防日前夕,英雄城里,秋意正濃。

一棵開得正盛的桂花樹下,斜倚著一根拐杖。它近1.3米長,有著橙紅色的外身、黑色的膠底,底部的膠墊被歲月磨平。

拐杖的現任主人,是南昌市消防救援支隊特勤大隊一站的消防員陶佑銘,他正用拐杖進行康復訓練,深一腳淺一腳地在營區行走。

這些年來,拐杖的主人一換再換,它的“忙碌”程度,堪比執勤訓練的消防員。

誰也不記得,它到底服務了多少任“主人”,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在平凡悠長的歲月里,只要有人受傷,它便會默默出現在需要的人手中。

“當時就覺得需要有個東西支撐著我,陪伴著我康復。”

拐杖和特勤隊的緣分,要追溯到2018年8月。它的第一任主人,是原特勤大隊一站站長熊鵬——現任南昌市消防救援支隊作戰訓練處二級督導員。

年輕的熊鵬,長期扎根一線,忙于滅火和訓練。一次意外受傷,熊鵬躺在病床上休養了許久,看著自己纏滿紗布的左腳,他決定網購拐杖。

一根橙紅色外身、黑色膠底的拐杖就這樣出現在他的手中。對于長期奔跑在滅火救援一線的熊鵬而言,速度就是生命。第一次使用拐杖的他,總覺得心里別扭,一邊和拐杖磨合,一邊強迫自己適應這種“慢”速度。“伴著疼痛,我一點點地學會如何使用拐杖。為了接受它的存在,我做了一段時間的心理建設。”熊鵬說。

特勤隊的人,最不缺從頭再來的勇氣。

拄著拐杖,一次次站立、邁腿、前行,熊鵬逐漸找回了節奏,也重新定義了堅持的意義。拐杖從“累贅”變為伙伴,支撐他走過康復的每一步。傷愈歸隊后,他將拐杖留在了營區的儲藏室。他相信,這根陪他走過低谷的拐杖,或許也能撐起下一個踉蹌的身影。

“它能幫我們站起來。”這句樸素的話,成了拐杖流轉的開端。此后,每當有人訓練受傷、行動不便,這根拐杖便會悄然出現,默默承托起另一份倔強。

這些年來,熊鵬見識到隊員們迎難而上的無畏勇氣,真正理解了特勤隊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精神。

2018年,南昌一在建工地塔吊機起火,南昌市消防救援支隊特勤大隊接到報警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救援。

起火塔吊機旁的建筑物有10多層高,人字形的房檐光滑難行,旁邊就是幾十米的“懸崖”。熊鵬帶隊沿著其攀爬至起火點下方,濃煙裹挾著熱浪撲面而來,視線幾乎被吞噬。他握緊水槍,指揮隊員利用繩索固定身形,一寸一寸地向火源逼近。

眼看著火勢越來越大,誰也沒有后退。隊員們在熊鵬的指揮下,綁著安全繩索,抱著水槍就往上沖,熊鵬說:“其實我們也會怕,有幾個新消防員滅完火下來,腿都軟了。但我們是特勤人,無論面對多困難的滅火救援,我們都不能退、不敢退、不會退。”

這根拐杖在特勤隊里有了名字——“老伙計”。每任使用者離開時都會將其擦拭干凈,鄭重交到下一任手中。

2022年12月,熊鵬調離崗位,離開了待了7年的南昌市消防救援支隊特勤大隊一站。他默默帶走私人物品,唯獨將拐杖留在了隊里。他說:“它留在這里,屬于每一個需要支撐的隊友。”

有人韌帶撕裂,有人骨折康復,他們在訓練場、火場之外的另一條戰線上,與疼痛較量,而“老伙計”始終默默支撐。漸漸地,新隊員入隊第一課,不只是學習水帶鋪設,還會聽老隊員講這根拐杖的故事。

這根拐杖,成了信念的具象,沉默卻有力。

今年11月3日清晨,陽光灑進營區,又一位年輕隊員拄著它緩慢走過操場,背影堅定,一如當年的熊鵬。此時,拐杖的主人名字叫陶佑銘,他的腳步雖慢,卻穩穩踏過每一塊地磚,朝陽將“老伙計”的影子拉得很長,仿佛延伸出一串無聲的誓言。

2003年出生的陶佑銘,是特勤隊的“新鮮血液”。去年夏天,他訓練時不小心摔跤,致小腿骨折,入院做了一次手術。今年10月13日,陶佑銘又做了拆除鋼板的手術。兩次住院,“老伙計”都陪伴在他身邊。

住院期間,為了讓陶佑銘更快恢復體力,特勤隊專門派了隊友李晟充當他的陪護,在醫院照顧他。李晟每天陪他做復健,扶著他一步步挪動,像當年老隊員帶新消防員那樣,耐心講解每一個動作要領,輕聲鼓勵他堅持下去。

術后康復的路漫長而枯燥,但陶佑銘從未想過放棄。他知道,手中這根拐杖承載的不只是身體的重量,更是幾代特勤人傳遞下來的信念與溫度。每一次抬腿、邁步,都像在重走前輩們走過的路,每一步都刻著不屈的誓言。

他記得李晟曾說:“這拐杖以前支撐過熊隊,現在支撐你,將來還得支撐更多人。”那時他正扶著欄桿練下蹲,額角沁出細密的汗珠。

在醫院的日子里,清晨的“鬧鈴”是護士查房的聲音。每天李晟起床后,會收起陪護折疊床,習慣性伸了伸睡得僵硬的腰,然后去衛生間拿毛巾、打水、擠牙膏,幫陶佑銘刷牙洗臉、洗衣服、收拾病房衛生……

每次看到李晟忙來忙去的樣子,陶佑銘就想撐著拐杖走一走,自己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每次李晟都會從他手上接過拐杖,說一句:“我來吧,受傷的時候放平心態,我也是你的一根‘拐杖’。”這句話像火種落在心間,讓陶佑銘重燃斗志。

他明白,所謂傳承,并非僅是拐杖在手中流轉,更是有人愿意為你彎下腰、撐起一段路的擔當。

如今,他已能獨自拄拐行走,每一步都走得踏實而堅定。

李晟作為資深陪護,也充當了拐杖的“角色”。任亮腎結石、巖糯丙發高熱、陶佑銘小腿骨折……都是李晟去照顧。為什么總是出現在隊友最需要的時候?李晟說:“我剛進隊里的時候,我的班長也是這樣對我的,現在隊友受傷了,我就覺得這是我應該去做的事。”這種無聲的接力,早已超越了職責的邊界。

在特勤隊,傷痛從不是一個人的戰役,而是一群人用行動書寫的守望。李晟的身影穿梭在病房與訓練場之間,像一根堅韌的繩索,將信任與責任牢牢系在一起。他不善言辭,卻用日復一日的攙扶、端藥、復健示范,把“隊友”二字刻進細節里。

陶佑銘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原來傳承不僅是接過拐杖,更是學會在別人踉蹌時,主動遞上自己的雙手。

康復訓練漸入正軌,陶佑銘開始嘗試脫拐站立。11月5日,晨光斜照進訓練室,他扶著扶手緩緩抬起腳,重心一點一點前移,汗水順著脖頸滑落。突然一個不穩,身體傾斜,可這一次他沒有慌亂,而是迅速調整呼吸,雙手撐住欄桿重新站穩。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是每一個南昌特勤消防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陶佑銘深吸一口氣,再次抬起腿,動作雖慢卻愈發從容。

術后不久,陶佑銘便開始了日常化體能訓練。“哪怕是借著拐杖訓練,我也不想拖大家的后腿。”陶佑銘說,隊友訓練辛苦,他白天就主動在訓練場上承擔訓練保障和技術指導,晚上還承包了隊里的通宵坐崗。

他用行動證明,傷疤不是退縮的印記,而是重生的勛章。

每一個使用過拐杖的人,最終都學會了如何成為別人的支撐。徐健帥作為隊里的訓練骨干,康復期間會在操場上參加掛鉤梯項目訓練,他腳不能劇烈運動,就在一旁分解動作,訓練手部力量;任亮受傷后“特別能吃苦”,主動承擔起隊里后勤保障工作,拄著拐杖跑上跑下,服務保障隊友的生活起居;楊佳斌作為隊里的“老駕駛員”,康復期間“特別能奉獻”,發揮車輛駕駛、裝備操作維護的特長,在裝備器材室傳授新消防員駕駛消防車輛、裝備維修技能……他們以各自的方式歸隊,用堅守詮釋著不屈的信念。

拐杖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道道挺立的身影。

(文/圖 徐雪松 胡榕 李柴薇)

編輯:聶琪

校對:陳衛星

復審: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