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縣“老班長警務隊”:“退伍不褪色”的平安衛士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 | 日期: 2025年11月06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人物簡介
2023年4月,黎川縣“老班長警務隊”應運而生。黎川縣“老班長警務隊”以“民警+退役軍人+民兵”的創新模式組建,從黎川洵口10人小隊,如今已發展為76支隊伍1174人,成長為遍布撫州的平安衛士。
他們以“七大機制”立規,以“七大職責”踐諾,用“法理融情理”化解糾紛1600余起,以腳步織密鄉村防護網。

在黎川縣的大街小巷,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由退役軍人、黨員志愿者組成,依托轄區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常態化開展巡邏防控、矛盾調解、隱患排查等工作。他們佩戴統一標識,走村入戶拉家常、訪民情,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這支隊伍就是黎川縣“老班長警務隊”。2023年,黎川縣公安局洵口派出所結合本地實際,探索組建“老班長警務隊”。2024年以來,撫州市各縣(區)的治安大隊及派出所主要負責人陸續到洵口參觀學習,并將經驗在全市推廣。
源于本土的義警力量
洵口鎮是撫州市黎川縣首個設立退役軍人之家服務站的鄉鎮,王志剛帶領一批退役軍人長期參與社會治理。
“我們看準這支隊伍的政治素養和群眾基礎,提出將其整合為義警力量。”黎川縣副縣長,縣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顏文珍介紹,經與鎮黨委、鎮政府協商,在人員選配、場地使用、經費保障等方面獲得支持,2023年4月20日,正式成立“老班長警務隊”。這支隊伍以退役軍人的忠誠本色為底色,以服務群眾為使命,在街巷阡陌間織就一張平安網。
為了提升隊伍素養,“老班長警務隊”建立“公安主訓、鄉鎮協管”模式,由派出所抽調骨干民警擔任教官,圍繞應急處突、矛盾調解、法律法規等內容開展“崗前集訓+常態輪訓”。日常任務通過微信群發布,隊員自愿報名參與,不強制出勤。單警裝備由派出所統一配備,確保規范履職。
“因為信任,離得又近,此前幸福院食堂胡奶奶暈倒,工作人員第一時間撥打我的電話。”“老班長警務隊”負責人王志剛說,接到電話后,短短幾分鐘他便帶領隊員抵達食堂。隊員們按照培訓教授的急救知識,查看老人狀況,隨后驅車將胡奶奶及時送醫。
顏文珍介紹,面對農村警力不足、應急響應存在短板的現實,黎川縣148名“老班長”主動嵌入網格治理體系,成為群眾身邊“看得見、喊得應、信得過”的平安前哨。截至目前,黎川縣“老班長警務隊”為群眾提供救助、代辦、尋人等實事服務276件,有效補齊了農村公共安全服務的短板。2024年,黎川縣榮獲“全省平安建設先進縣”稱號。2025年6月,隊長王志剛榮登“中國好人榜”。
拉得出 用得上 靠得住
“老班長”們大多是本地人,平時務農務工,遇事能第一時間到場。
“他們熟悉村情民情,調解糾紛時一句‘叔伯親眷’的稱呼,往往比生硬的政策宣講更有效。”提起“老班長警務隊”,洵口派出所所長涂皝滔滔不絕。
他們中有勇救落水者、深山尋回迷路老人、感召村民上繳土銃的事跡,也有耐心勸導未成年人回歸正途的案例,被群眾稱為“家門口的平安守護人”。
黎川縣“老班長警務隊”成立以來,累計就地化解矛盾600余起,參與巡邏安保4600余人次,重大安保執勤1300余人次,排查整治安全隱患70余處,勸阻野泳490余人次。運行一年來,黎川縣警情同比下降6.91%,行政案件下降20.55%,矛盾糾紛警情下降10.58%。
“在‘老班長警務隊’,每個人都是零報酬。”王志剛說,這是承諾,也是對自己的督促。把治理觸角延伸到田間地頭和房前屋后,靠的就是這樣一群不計報酬、義務奉獻的人。如今,“奉獻、服務、互助、責任”已成為這支隊伍的精神底色。事實證明,這是一支拉得出、用得上、靠得住的基層治理輔助力量。
(文/傅斯瑤 記者程呈)
編輯:聶琪
校對:陳衛星
復審: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