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婷:基層治理的“穿針人”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     |    日期:  2025年11月05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人物簡介

劉林婷,1986年9月出生,現任宜豐縣法學會常務副會長、縣綜治中心負責人。她創新“訪調訴一體、縣鄉村聯動”多元解紛體系,繪就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法治化“路徑圖”,被評為第二屆“新時代江西十大法治實踐”項目。

劉林婷(左)參與調解(圖/甄騁)

深耕平安建設工作十三載,宜豐縣法學會常務副會長、縣綜治中心負責人劉林婷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一個小小的問題,落在群眾頭上,就是天大的事情,當我們能為他們解決問題的那一刻,法治為民就真正落地了。”

劉林婷率先在全省探索出“網事360”分類解紛模式,推動力量下沉網格一線,形成基層社會治理“宜豐模式”;統籌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創新“訪調訴一體、縣鄉村聯動”多元解紛體系。

上面千條線,底下一根針。劉林婷就是“穿針人”,穿起基層治理工作“千條線”,生動詮釋了一名基層法治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

“網事360”高效解紛

“十分感謝!要不是你們耐心協調,我家漏水問題不會這么快得到解決。”10月29日,宜豐縣居民黃先生對回訪的劉林婷連聲道謝。

今年2月,黃先生因樓上漏水問題與鄰居產生糾紛,便向縣綜治中心求助。縣綜治中心受理后,交辦給社區啟動“吹哨報到”機制,聯動住建部門及網格員、樓棟長上門勘查,從情理法多角度耐心調解,不僅解決了漏水問題,還成功修復了瀕臨破裂的鄰里關系。

“我們的目標不僅是案結事了,更要事了人和,通過回訪等方式,徹底疏通基層社會的‘毛細血管’。”劉林婷表示。

面對網格化管理中力量不足等問題,2019年,劉林婷以崇文社區為試點,創新搭建“說事中心、警格中心、矛調中心”三大平臺,組建六支工作隊伍,形成“網事360”分類解紛模式,實現“公共事項議事解、非警情警務警格解、復雜糾紛訴調解”。同時,依托省社會治理大數據平臺開發“網事360”特色模塊,將“吹哨報到”權限直接賦予社區,驅動全縣職能部門深度參與基層治理。這一模式迅速從1個社區推廣至11個社區全覆蓋,極大提升了社區依托網格就近、快速為群眾解決難題的能力。

2023年,劉林婷接過宜豐縣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的重任,以“辦事窗口化、窗口前置化”為建設思路,在中心入口設置“大一窗”,無差別受理群眾訴求;將調解、法律咨詢、行政復議等19個服務窗口集中于一樓大廳,構建起高效聯動的“一站式”辦事通道。

如何發揮綜治中心在法治軌道上定分止爭的作用?劉林婷探索建立“訪調訴一體、縣鄉村聯動”機制,繪制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法治化“路徑圖”,指導入駐部門按照“路徑圖”依法辦理、閉環管理每一個訴求。同時,全面建立“訪調對接”“訴調對接”“雙月例會”“風險預警”和“中心吹哨、部門報到”系列運行機制,推動群眾反映的訴求有人管、依法辦、實質性解決。

一線調解定分止爭

矛盾糾紛系統化治理思維,在疑難復雜的調解一線得到生動印證。今年3月12日,某物業公司保安胡某在值夜班時猝死,其家屬到縣綜治中心,要求“討個說法”。

劉林婷與調解員、律師一起,和胡某家屬溝通了解訴求,同時啟動“吹哨報到”機制,調度宜豐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宜豐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單位開展會商研判。

經過協調溝通,劉林婷準確把握到雙方爭議的焦點,提出合理調解方案,獲得胡某家屬和物業公司一致認可。

事后,胡某家屬贈送錦旗感謝,還主動提出希望通過他們的親身經歷讓更多人知道“有矛盾糾紛,來綜治中心”不是一句空話。

作為縣綜治中心的負責人,劉林婷先后協調研判復雜疑難糾紛20余起。2023年以來,全縣成功調處矛盾糾紛3.2萬余件,調解成功率持續保持在90%以上,宜豐縣綜治中心因此被評為全省首批“一級”綜治中心。

(文/記者萬菁)

編輯:聶琪

校對:衷麗萍

復審: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