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扎根園區的模范法官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 | 日期: 2025年11月05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人物簡介
王婧,1987年9月出生,現任上饒市廣信區人民法院旭日人民法庭庭長,先后獲“全省優秀法官”“全國法院辦案標兵”“全國模范法官”“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2次榮記個人三等功。

從青澀書記員到“全國模范法官”,十五載春秋,王婧始終扎根在辦案一線。作為上饒市廣信區人民法院旭日人民法庭(下稱旭日法庭)庭長,她把法庭“搬”到企業“家門口”,在工廠內厘清是非,于燈影下書寫裁判文書。
“我們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這句寫在工作筆記本上的話,早已成為她的行動指南。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民法官的擔當,讓法治成為營商環境的“鮮明底色”,也為基層社會治理貢獻了堅實的司法力量。
創新機制護營商
2019年,某數據技術公司與某建筑公司簽訂圍墻施工合同。施工中,某建筑公司法定代表人游某應要求額外完成了二期排水管道工程。2022年11月,某數據技術公司發現圍墻施工未達圖紙標準,存在安全隱患,遂要求某建筑公司修復,但遭到拒絕。此后,某數據技術公司也未支付游某二期工程款。雙方矛盾升級,分別就圍墻質量、工程款支付等問題提起三起訴訟。
王婧了解案情后,認為判決易而事了難,拆除圍墻更會擴大損失,遂決定將三案合并調解,力求從根本上化解矛盾。她帶領法庭干警進行現場勘查,耐心釋法明理,引導雙方權衡利弊。今年8月,雙方達成和解,以某數據公司欠付的工程款抵扣圍墻修復損失,雙方各自撤訴。這三起關聯糾紛得以圓滿解決。
“園區企業多,涉企糾紛自然集中,每年有近1000件案件。”面對龐大的案件量,在法庭僅有11名干警的情況下,王婧以創新機制破局。她創新推出涉企服務“135”工作法、“三步走”解紛模式,大幅提升審理效率。在其帶領下,旭日法庭2023年以來共審結涉企糾紛2127件,相關工作入選全省法治化營商環境十大典型事例,法庭亦獲評“全省優秀法庭”等榮譽。
司法服務“多走一步”
走進旭日法庭,大廳右側的便民服務柜格外醒目。王婧從中取出一本《營商環境月報》介紹:“這是我們每月整理的典型案例匯編,針對企業常見法律問題釋法說理。”這份月報已成為法庭普法的“名片”,每次走訪時都會贈送給企業,幫助其提前識別和防范生產經營中的高發法律風險。
在王婧看來,單純“就案辦案”難以根除企業潛在的法律隱患。她常引導干警在辦案中“多走一步”,注重發現共性問題,推動司法服務從被動“救火”向主動“防火”轉變。
近期,在審理一系列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時,王婧發現,部分房地產開發商或中介機構存在預先墊付首付款的情況。王婧指出,此類操作往往未嚴格審核購房者真實還貸能力,極易引發后續斷供、違約等問題,不僅加劇金融風險,還可能讓購房者陷入“房財兩空”甚至涉嫌騙取貸款的困境。
針對這一情況,王婧迅速與廣信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溝通,并發出司法建議,建議規范商品房銷售秩序。10月27日,廣信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立即聯合多部門啟動房地產市場的聯合“會診”,從監管層面及時堵漏。
既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王婧帶領團隊推動建立“聯企法官+企業服務小組”機制,設立“重點企業法官工作站”,組織干警深入車間一線,為500余家企業提供“法治體檢”。法庭還每季度向廣信經開區管委會報送《涉企糾紛分析報告》,成為反映區域經濟法治狀況的“晴雨表”。
被問及辦案心得時,王婧的回答樸實而有力:“沒有技巧,沒有捷徑。如果一定要說有什么經驗,那就是把群眾的事放在心上,把案件辦進群眾心里。”
(文/魏雨欣 記者劉宇琦)
編輯:聶琪
校對:陳衛星
復審: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