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來尋桃花源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客戶端     |    日期:  2025年10月31日     |    制作:  賈辛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我心里有兩個桃花源:一個在陶淵明詩文中,一個在我的家鄉廬山康王谷。

為尋找一個關于陶淵明“心靈故鄉”的答案,我再次來到山柔水媚的康王谷——廬山桃花源景區。相傳,這里便是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創作原型。

眼前的山越來越大。副駕駛座上,放著一本翻毛了邊的《陶淵明集》。風吹得書頁簌簌響,像是清風與千年前的陶淵明在對吟。熟悉的山谷,熟悉的草木泥土氣息,飄進車窗,吻在我臉上。一條小溪緩緩流過,小溪的一側是錯落有致的村莊,一側是窄得剛好通過一輛車的山路。這樣的狹窄,偏偏成了陶淵明理想樂園的入口。

只見遠處有幾縷炊煙,裊裊升起,漫入空氣。一位老農扛著鋤頭,從田埂走來。我們微微點頭,像是和鄰居打招呼。水聲潺潺,我沿著溪水向上游走。這里沒有“中無雜樹,芳草鮮美”的奇景,只有些我叫不出名字的灌木雜草,自由自在地生長。

陽光透過葉隙,灑下點點金光。信步走著的我忽然停住了腳步,停在溪水轉彎的地方,目光追隨著水流,落在一處極窄的山石縫隙——溪水,便是從“初極狹,才通人”的縫隙里流出來。

在這一瞬間,我渾身一震。之前淤塞的思緒,被水流沖開。

指間溪水冰涼,想起史料記載,義熙四年六月,一場大火把陶淵明“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燒盡。正是在這場大火,把詩人從田園牧歌里燒醒。或許,真正的故鄉,要經過火的洗禮才能顯現。桃花源的模樣,從此在他心里越發清晰——用文字在精神的廢墟上重建家園。此時的我,在尋幽訪勝,也是在給自己的靈魂找一處安放之地。

那“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那“初極狹,才通人”,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路,分明是一個人,在塵世中跌撞碰壁之后,內心那條痛苦的通道;是他在彭澤縣令任上,看著上司派來的督郵那張倨傲的臉時,內心的屈辱與掙扎;是他“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的茫然和困頓。在絕境中,陶淵明看到的“仿佛若有光”,是他靈魂深處閃現的一點微光,一點不肯與世浮沉的和對自由的倔強渴望。他在掙扎求索之后,下定決心,“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與那個不堪的“我”徹底決裂。而“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正是下定這番決心后,內心獲得的前所未有的開闊。原來,桃花源從來不在廬山,它筑在陶淵明的心里。是他用人格和理想,一磚一瓦,在精神的荒原上,為自己建造的最后堡壘和心靈的故鄉。

暮色沉甸甸地壓下來,天完全黑了,山谷像一口深井。遠處,村里的燈火一盞盞亮起來,黃澄澄的。我轉身,向來處走去,腳步踏實,一步步碾過地上的燈影。

你若來尋桃花源,別嫌路太窄。

胡建華 廬山市應急管理局

編輯:賈辛

校對:陳衛星

復審:程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