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抗戰瓷”
來源: 江西日報 | 日期: 2025年08月15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這是1927年7月,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在《田中奏折》中的狂妄宣言,鯨吞中國的罪惡行動就此開始。
1931年,日本關東軍制造“九一八事變”。6年后的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盧溝橋畔悍然挑起事端,“七七事變”爆發。
這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全民抗戰的起點。
從那一刻起,中國人民一刻也沒有放棄過抵抗。侵略者的屠刀揮得越高,中華民族的反抗就越強烈。
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戰精神萬古青。
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讓我們穿越抗日戰場的歷史硝煙,走進江西上饒一家名叫林和順的民間博物館,該館珍藏的200余件“抗戰瓷”,以“一致團結”“抗戰到底”“殺盡倭寇”“勿忘國恥”“抵制日貨”等瓷上標語,刻下了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深重烙印,見證了國人保家衛國、爭取勝利的抗日決心。
器物無聲,但瓷器上熱血澎湃的滾燙標語,至今依然震撼人心。
每一件“抗戰瓷”都是有靈魂的,每一件瓷器都有它深藏的故事。請跟隨我們的腳步,一起追尋“抗戰瓷”背后的一個個感人故事,感受烽火連天的抗戰時期,贛鄱大地上江西人民和新四軍將士抵御外侮、奮勇抗戰的赤子丹心與英雄氣概。
200余件“抗戰瓷”,刻寫著一位館藏人跨越30年的初心和情結
“鑒往事,知來者。這些瓷器都是歷史的見證,歷史不能忘記,忘記就是背叛。”初見劉智勇時,他口中說出的這一句話,看似平靜,卻擲地有聲。
信江東路12號,地處上饒市信州區繁華路段,林和順博物館正坐落于此。
這是2025年7月22日的上午,當日氣溫接近36攝氏度。博物館的空調出了點狀況,劉智勇汗流浹背又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即將運往景德鎮的100余件“抗戰瓷”,他要一一分門別類、登記造冊、包裝整理。按照計劃,8月15日,一場名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陶瓷展”的大型展覽活動,將在景德鎮美術館拉開序幕,布展時間迫在眉睫,劉智勇和團隊成員不敢馬虎。
劉智勇,祖籍山東威海,今年62歲,看上去卻要比實際年齡小許多。寬闊的額頭下一雙濃眉大眼,下頦處留著一撮標志性的山羊胡,身材壯實,說起話來大嗓門,像極了戲劇中的銅錘花臉,言語間透出山東大漢的直爽勁兒。
劉智勇的父親劉德敏,是八路軍老戰士,在山東抗日根據地浴血奮戰,出生入死。解放戰爭中參加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并擔任營教導員。后隨部隊南下解放上饒,任上饒市軍管會副主任,負責經濟恢復和發展工作,之后轉業落戶上饒,并與林和順(上饒廣豐人、民國時期愛國商人,浙大西遷途經上饒時曾傾力相助)的外孫女程文娟結為伉儷。婚后夫妻生有兩個兒子,劉智勇排行老二。
從小受父親影響,劉智勇對黨史和中國革命史有著濃厚的興趣。
“我父親喜歡收藏,尤其喜歡民國時期的瓷器,我小時候就見過不少寫著‘抗戰必勝’‘抗戰到底’的瓷碗瓷瓶。19歲那年,父親重病臥床不起,把我叫到面前語重心長地說,兒子啊,景德鎮有那么多好瓷器,你沒事的時候,去找找和抗戰有關的瓷器,多撿幾件收藏起來,將來如果有機會,你就辦個館,宣傳宣傳中國人民是如何浴血奮戰的,如何取得勝利的。我遵照父親的教導,開始尋找‘抗戰瓷’,每收到一件瓷器,我都會想起父親的囑咐,他的面容也會清晰地浮現在眼前。”說到這里,劉智勇聲音哽咽。
2011年8月,經政府部門批準,劉智勇創辦的林和順博物館正式掛牌,這是當時上饒唯一的民營博物館。藏品以瓷器為主,也有一些雜項。藏品來源一方面是曾外祖父林和順、父親劉德敏的收藏,另一方面是劉智勇30多年間四處淘寶所得,館藏文物總計3000余件。多年來,劉智勇每年都會舉辦各種主題性展覽。如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新四軍成立8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重大紀念日,他把自己的藏品分門別類加以整理,選出相關藏品進行專題展出,向市民和游客免費開放。通過藏品背后的故事講述歷史,啟迪后人,至今接待參觀者5萬余人次。
劉智勇還盡自己所能,讓收藏的瓷器發揮最大的價值。就在我們采訪他的當天,上饒集中營舊址舉辦了一場抗戰主題瓷器捐贈儀式,劉智勇將嚴鴻泰制作的一把“提倡國貨”的蓋罐,慷慨地捐贈了出來。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林和順博物館給我們捐贈的這件‘抗戰瓷’,寓意深遠。這件物品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民族記憶的珍貴載體,不僅豐富了我們紀念館的展陳內容,對我們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色故事也有重要意義。”上饒集中營名勝區黨工委書記黃薇妤如是說。
讓劉智勇欣慰和自豪的是,幾十年來,博物館珍藏了200余件與抗戰有關的瓷器,這些瓷器有瓷壺、瓷碗、瓷碟、瓷盤、筆筒等,瓷器上留有“抗戰到底”“殺盡倭寇”“抵制日貨”等標語,見證了中國人民抵御外侮、保家衛國、爭取勝利的抗日決心。看到這些滾燙的標語,當年中國軍民同仇敵愾、英勇抗戰的場景歷歷在目,像黑白影片般重現眼前。
瓷碗上“一致團結”的口號,是宣言更是吶喊
在劉智勇珍藏的“抗戰瓷”中,有四個特殊的瓷碗,這些瓷碗外沿的碗口處,都留有手書的“一致團結”四個大字。
劉智勇有點神秘地說,別小看了這幾個碗,它們和新四軍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呢。
為了求證這四個瓷碗的出處,我們請劉智勇領路,尋訪瓷碗的發現地——有“武夷山下小蘇州”之稱的鉛山縣石塘古鎮。
7月23日,劉智勇頭戴一頂中式禮帽,身穿圓領衫七分褲,腳踩一雙舊皮鞋,早早就在博物館門口等候。見著我們,大老遠就打起了招呼。一行人冒著酷暑,向著百里外的石塘鎮進發。隨行的還有老紅軍后代池梅,新四軍老英雄王永和之子王志宏,以及黨史研究學者、上饒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副會長章建人等。
石塘鎮地處鉛山縣東南40公里的武夷山北麓,一條鉛山河穿鎮而過匯入信江。南唐保太十一年(953)置鎮,距今有一千余年歷史。石塘自古以來就聞名遐邇,是閩贛交通要道和商業樞紐,尤其制紙業十分發達,是著名的連四紙產地。
劉智勇說,當年,商人們利用便利的水路交通,把茶葉、紙張運送出去,把瓷器等物資輸送進來,這里是茶馬古道的起點,也是景德鎮瓷器等物資轉運的重要中轉站。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石塘古鎮是革命根據地之一。如今在古鎮中還能看到紅軍、新四軍留下的痕跡。1937年10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成立新四軍之后,閩北紅軍和游擊隊近800人(后發展到1500人),在鉛山縣石塘鎮東祝宗祠內集結,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五團。為了給整編部隊提供良好的環境,石塘鎮九大紙行之一的賴家紙行老板賴永祥,騰出家中宅院作為整編部隊的辦公場所和軍官居所。當時黃道、張云逸、譚震林、曾鏡冰、饒守坤、劉文學等革命先輩在這里居住工作過。1938年2月,部隊奔赴抗日前線。”同行的章建人對那段歷史如數家珍。
賴永祥紙行的老宅院保存良好,如今依然有村民居住。走進廳堂,劉智勇指著廂房一側的一個老櫥柜說,沒想到這個老家什還在,當年他就是在這個柜子里面發現“一致團結”瓷碗的。
十多年前,劉智勇經常到鉛山河口古鎮、石塘古鎮等地搜尋古玩,一次在石塘走訪時,聽人說起賴永祥紙號的后人保存有數個“一致團結”瓷碗,便慕名來求購。“一開始賴氏后人并不同意出讓,說要留作念想,但架不住我的多次游說,也是為了瓷碗有個更好的去處,發揮更大的作用,最后還是轉讓給了我。”劉智勇欣慰地說。
新四軍在石塘駐扎了5個月,當時為了滿足部隊生活所需,也為了宣傳抗日主張,他們定制了一批瓷碗,并在瓷碗邊上印上“一致團結”四個字宣傳標語。賴永祥的后人也回憶:聽父輩講,當時,首任新四軍駐贛辦事處主任黃道等抗日英雄吃住就在他們家,而在居住期間,就是用這樣的瓷碗盛飯的。
與此相印證的是,在新四軍第三支隊第五團整編所在地舊址石塘祝家宗祠、如今的新四軍整編紀念館內,廳堂正面墻壁上最顯眼的位置,也寫有“軍民一致團結抗日”的標語。劉智勇說,經過他多次實地考證、走訪、查閱史料,可以確定這四個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四軍在抗日戰爭時期于上饒鉛山定制的,“一致團結”四個字,正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重要的抗戰宣傳標語之一。
那么,“一致團結”口號從何而來?劉智勇給出了答案。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同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
“1937年7月4日,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起草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宣言中寫道:親愛的同胞們……寇深矣!禍亟矣!同胞們,起來,一致的團結啊!我們偉大的悠久的中華民族是不可屈服的……勝利是屬于中華民族的……”劉智勇說到動情處,禁不住高聲朗誦起來。而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團結、共同抗日的主張,仿佛穿越歷史的塵煙,讓人心潮澎湃。
“抗戰到底”茶壺,見證了肝膽相照的戰友情誼
“說起‘抗戰瓷’,還有兩個人繞不開,那就是嚴潤泰、嚴鴻泰兩兄弟。”從鉛山石塘古鎮返回博物館后,劉智勇拿出了兩個特殊的茶壺,向我們娓娓講述一個鮮為人知、卻又深情滿滿的故事。
嚴潤泰、嚴鴻泰,江西撫州人,著名陶瓷匠人。20世紀20年代開始在上饒做生意,以瓷器生意為主,積累了不少財富。當時,嚴氏兄弟在上饒、景德鎮都開設有自己的瓷廠和商號,生產的瓷器,底部均印有嚴潤泰或嚴鴻泰監制、出品的字樣。而嚴鴻泰的兒媳婦黃珍仙,是劉智勇的表姑,劉智勇后來收藏的不少“抗戰瓷”,正是從表姑那里征集而來。
抗戰期間,嚴氏兄弟以愛國商人的熾熱情懷,燒制了一大批抗戰主題的瓷器,瓷器上寫有“抗戰到底”“殺盡倭寇”等抗戰口號。嚴氏兄弟為什么這么做?劉智勇道出了一個重要原因:1941年1月,日寇入侵臨川,嚴氏兄弟的母親易銀嬌在逃難途中被日寇活活燒死。國仇家恨,刻骨銘心,嚴潤泰兩兄弟利用自己的精湛手藝,制作茶壺并書寫上抗日口號,以這樣的方式激勵民眾,鼓舞斗志。
在林和順博物館,我們看到了一個題有“殺盡倭寇”字樣的茶壺,落款是“上饒嚴潤泰出品”。劉智勇說,這個茶壺非常珍貴,目前為止,他沒有發現類似款樣的瓷器。而另一把由嚴鴻泰制作、題有“抗戰到底”字樣的茶壺,則見證了新四軍將士患難與共的戰友情誼。
這是一把畫作精美、落款清晰的新彩茶壺(此壺為經嚴鴻泰后人授權制作的高仿件,原壺已由安徽徽州歷史博物館收藏)。端詳之下,這把壺的壺蓋上寫著“嚴鴻泰出品”,杯底有“嚴鴻泰造”印鑒,壺身一側繪有村居圖,只見遠山如黛、流水潺潺、綠樹成蔭,粉墻黛瓦的傳統建筑之上,青天渺渺,白鷺飛翔,好一幅契合中國人審美和理想的水墨寫意畫。壺身另一側空白處,則有“抗戰到底”字樣,并題有一行字:“元錫同志惠存,胡金魁贈于江西上饒,1939年‘雙十節’。”
胡金魁是誰?元錫又是誰?經劉智勇多方考證,謎底終于揭開。
原來,胡金魁是當時的新四軍駐贛辦事處主任(首任主任由黃道擔任,1939年5月23日黃道遭國民黨特務暗殺后,由胡金魁接任),元錫是新四軍巖寺兵站(駐地在安徽省黃山市巖寺鎮,當時新四軍軍部所在地,1987年前歸屬歙縣管轄)總站長忻元錫。1939年5月,新四軍駐贛辦事處搬到江西上饒后,作為設在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駐地的公開合法機構,為新四軍抗戰領取軍餉、輸送兵源、籌備協調軍需物資、建立統一戰線和推動抗日救亡運動作出了不懈努力。而忻元錫作為兵站總站長,負有軍餉物資、重要人員的運輸和調度任務(拍攝于1961年的電影《51號兵站》,片中的小老大原型即是忻元錫)。可見,當年胡金魁與忻元錫在工作上多有交集,往來密切。
劉智勇說,經過查閱相關史料得知,胡金魁與忻元錫早在新四軍駐贛辦事處駐守南昌時,就是攜手作戰的戰友,在上饒再次重逢,各自身擔重任,繼續通力合作,情誼進一步加深。其時,胡金魁與上饒愛國商人嚴潤泰、嚴鴻泰家族也有密切聯系,嚴家為新四軍的將士制作了不少日用瓷器。胡金魁贈送給忻元錫的這把茶壺,正是委托嚴鴻泰制作的,并寄放在嚴氏瓷器商行。當時,忻元錫一個月要來上饒一兩趟,將軍需物資運往巖寺,每次來,胡金魁都會叫上他,到嚴家瓷器商行喝茶談事,忻元錫喝茶用的就是胡金魁贈與并寄放在此的茶壺。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新四軍駐贛辦事處連夜撤離上饒。在上饒的三年時間里,辦事處歷經艱難坎坷,黃道遇害,下屬各辦事機構也屢遭打擊,但革命先輩始終以保家衛國為己任,信念堅定、初心不改。
胡金魁與忻元錫相識相交于南昌,相知相惜于上饒,兩人同仇敵愾,肝膽相照,戰友情、家國情交織,投射在這把“抗戰到底”茶壺上,寄托著中華民族必勝的堅定信念。遺憾的是,由于時事兇險,撤離時忻元錫寄存在嚴氏瓷器商行的茶壺,未能及時取走。但一向重信義的嚴鴻泰,悄悄把茶壺珍藏起來,并交待后人,將來有機會找到忻元錫,讓它物歸原主。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20世紀90年代,哥哥嚴潤泰制作的“殺盡倭寇”茶壺,被劉智勇收藏。而弟弟嚴鴻泰制作的胡金魁送給忻元錫的“抗戰到底”茶壺,一直沒有找到主人。劉智勇告訴我們,后來聽說當年新四軍軍部所在地的歙縣在征集與抗戰有關的文物,嚴鴻泰后人便將茶壺交出,希望有一天胡金魁或忻元錫的后人能夠看到。
嚴潤泰、嚴鴻泰兄弟二人,早已安息在上饒信江之畔的碧云峰下,而他們制作的這兩把意義特殊的抗戰茶壺,仍在無聲地訴說著風云激蕩的壯志豪情。
每一件“抗戰瓷”都是歷史與藝術的雙重銘刻,都是“和平之光”的映照與禮贊
7月24日上午,我們與劉智勇一道,驅車前往景德鎮。打包好的100余件“抗戰瓷”,被小心翼翼地安放在車廂,它們的目的地是景德鎮美術館。
今天,“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陶瓷展”正在展出,這些“抗戰瓷”中的精品,終于與千千萬萬的觀眾見面。
“本次展覽分為‘烽火歲月’‘和平之光’‘盛世華章’三個篇章,通過陶瓷作品的實物展示、藝術表達,充分體現歷史的厚重、民族的偉大以及對和平的追求與向往。”活動組織者、景德鎮市委宣傳部宣教科科長魏有林如是說。
在“烽火歲月”篇章中,通過林和順博物館提供的承載著抗戰印記的實物陶瓷,講述抗戰時期景德鎮陶瓷的烽火往事,展現瓷器作為特殊歷史載體的重大作用。這些看上去樸實無華的器皿,既是中國軍民浴血奮戰的物證,也是景德鎮陶瓷在民族危亡之際,彰顯出來的文化力量和家國情懷。
“每一件瓷器都是有靈魂的,每一件瓷器都會說話。”劉智勇說,這次帶來的“抗戰瓷”,大多是抗戰時期景德鎮生產的,其中一把創作于1945年,一側繪有花中四君子圖案、另外一側寫有“提倡國貨”的瓷壺,壺面上署有“松茂”的落款,字體頗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松茂的神韻。
為驗證這把瓷壺的出處,我們和劉智勇一道,帶著瓷壺拜會了張松茂之子張曉東,經他確認,這個瓷壺上的書畫作品,正是張松茂大師少年時(12歲)創作的。
張曉東說,父親9歲起即隨爺爺學習陶瓷創作,12歲時學習釉上彩繪,所創作的作品已經有模有樣。讓劉智勇感慨的是,在那個年代,一個少年在壺面上寫下“提倡國貨”這樣的口號,號召民眾抵制日貨,還落款署名“松茂”,是冒著生命危險的,它充分地體現了一個瓷器世家的愛國情懷。
在劉智勇送展的瓷器中,有兩件制作于抗戰結束后、見證同盟國勝利和聯合國成立的瓷器,頗為引人注目。其中一件是直徑14厘米的薄胎瓷盤,盤子圖案為手工繪制:最上面盤沿為聯合國的英文字母,盤中間依次畫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國旗;瓷盤正中一個象征勝利的英文字母“Ⅴ”,四個阿拉伯數字“19”“46”分別放置在字母左右,這是聯合國第一次開會的時間。整個畫面構圖簡潔、大氣,比例適當,色彩鮮亮。
另一個瓷盤名為《同盟勝利》,制作于1945年8月,盤面以一個藍色的地球圖案為背景,“同盟勝利”四個繁體字圍繞中間,底部一輪紅日正從大海的波濤里冉冉升起,寓意和平與勝利的曙光已經到來。劉智勇說,這兩個瓷盤,見證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后,全世界人民對和平的追求與向往。
“這么多抗日戰爭時期的珍貴瓷器,在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在景德鎮展出,非常有意義,這既是景德鎮陶瓷文化與紅色文化的深度融合,更是中國人民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奮發圖強的時代回響。”江西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副會長、景德鎮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長吳光輝感慨萬分。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諼,祈愿和平。”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的偉大抗戰精神,就像這些生生不息的“抗戰瓷”一樣,歷久彌新,昭示未來!
(文/圖 毛江凡 李劼 田野)
編輯:聶琪
校對:王小明
復審:程乘玉